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oоО 站在设计师肩膀上看时尚 oоО♬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崔西 玩转帽子的“魔鬼之子”





菲利普・崔西

“戴一顶好帽子就像用更便宜、更现代的方法做了一次美容手术!” ――菲利普・崔西(Philip Treacy)

  “如果你给他一根小小的针,他都能做出令人惊叹的雕刻作品来;如果你给他一朵普通的玫瑰,他也能写首感人的诗篇。”――贾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

  “如果你感觉内心脆弱,戴上Philip设计的帽子,就好像躲进了保护伞;它们的确有调节情绪的功效,就像将我们带入一种气氛。更妙的是,人们也会敬你三分,你甚至会优先得到热门餐厅的桌位,因为那顶帽子仿佛在说‘我是重要人物’。” ――伊莎贝拉・布朗(Isabella Blow)

  菲利普・崔西(Philip Treacy),现在时装界最炙手可热的帽饰设计师、被喻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帽子魔术师”。

  菲利普・崔西出生于西爱尔兰小村落Ahascragh,5岁时开始学缝纫。1985年就读都柏林国家艺术设计学院,同年跟帽子设计师史蒂芬・琼(Stephen Jone)学艺六个星期。1988年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主修帽子设计,并获时尚设计的硕士学位。1989结识了着名时尚评论人伊莎贝拉・布朗。伊莎贝拉・布朗成为其忠实的支持者和固定的灵感来源,出入任何场合都一如既往地佩戴他设计的帽子,成为了崔西最好的宣传和推广者,菲利普・崔西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菲利普・崔西帽饰的造型,现代化崇拜的倾向相当明显。几乎所有他的帽饰,都在向上,向两旁拓展身体占据的空间。他的设计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让帽子不仅仅是帽子,甚至根本不是帽子。

  帽子对你而言是什么呢?是体现个性的物件?还是把自己隐藏起来的面具?现在时装界最炙手可热的帽饰设计师、被喻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帽子魔术师”的菲利普・崔西对此却有更妙的解释:戴一顶好帽子就像用更便宜、更现代的方法做了一次美容手术!




 菲利普・崔西出身于西爱尔兰一个小村落Ahascragh,幼年的他时常流连于当地的小教堂,他说自己一直对教堂婚礼有着浓厚的兴趣。“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爱观察教堂里举行婚礼的场面,对当时的我而言,那就是一场时装秀。”5岁时,菲利普・崔西就开始学起了缝纫,从那时起,他就会为姐姐的玩具娃娃做衣服。属于他的第一件作品是在年少时靠收集母亲饲养的鸡的羽毛作为素材,经过精心摆弄而诞生的帽子,从此,羽毛就成了这位帽饰设计师的最爱。几乎在他的每一次发布会中,我们都能够找到羽毛的身影。

  1985年,菲利普・崔西就读于都柏林国家艺术设计学院,同年他跟帽子设计师史蒂芬・琼学艺六个星期,开始了专业设计的闯荡历程。1988年崔西前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主修帽子设计,并获得时尚设计的硕士学位。








《VOGUE UK》主编伊莎贝拉・布朗

他是伊莎贝拉・布朗最伟大发现

  菲利普・崔西人生轨迹的改变在于他1989年到着名杂志《Tatler》去推销他自己设计的一顶帽子并从此结识了着名时尚评论人伊莎贝拉・布朗。伊莎贝拉・布朗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素以头上疯狂的帽子和发掘时尚天才的慧眼着称。而菲利普・崔西就是她最伟大的发现。当时他还是皇家艺术学院默默无闻的穷学生,而她是没落世家之后和时尚界的着名造型师。两个对帽子痴迷的人一见如故,崔西为布朗设计了婚礼的头饰,而布朗甚至将家中的地下室开辟为崔西的制帽工作室。自此她成为其忠实的支持者和固定的灵感来源,出入任何场合都一如既往地佩戴他设计的帽子,成为了崔西伊莎贝拉・布朗最好的宣传和推广者。2002年,英国伦敦的设计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展览,展出了一系列崔西专为布朗设计的帽子,名称就叫“When Isabella Met Philip”。今年5月,48岁的伊莎贝拉・布朗因患卵巢癌突然逝世,在她的葬礼上,她棺木上的黑帆就是崔西的杰作。




为Chanel设计帽子崭露头角

  菲利普真正崭露头角时乃是应Karl Lagerfeld邀请为Chanel 1991年春夏高级订做服设计帽子,之后他们的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今天。1993年10月,崔西首次推出个人的帽饰展,当时为给自己喜爱的设计师捧场,同时也为免费得到超级帽饰,红极一时的超级名模娜奥米・坎贝尔、凯特・摩思、思黛拉・特南特以及克里斯蒂・特灵顿等都为他友情出演,令时装界大为吃惊。娜奥米・坎贝尔裸着上身,只戴着黑色长手套,头上戴着他所设计的名为“鸦片馆”的帽子,令此款帽子名噪一时。

  从2000年元月以来,崔西开始在巴黎举行高级订做服的帽子发表会,这是巴黎自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而作为帽饰设计师,崔西进军高级女装业,也成为了当季时尚界的头条新闻。在英国皇储的结婚典礼上,崔西伊莎贝拉・布朗受邀为卡米拉设计了一顶帽子,这成为他最难忘的经历。

  在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菲利普・崔西还陆续获得了一系列有分量的奖项:从1991年开始,崔西一共获得了6次英国领事馆颁发的服饰配饰设计师年度大奖,这个奖项几乎成了他的专利。他的作品不仅在伦敦和巴黎的时装周上出尽了风头,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曾展出过他的帽饰配件作为时尚界的精品。







建筑物、手工艺品和魔力成分的混合物

 菲利普・崔西设计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让帽子不仅仅是帽子,甚至根本不是帽子,“它们是那种半是建筑物、半是帽子的东西。确切地说,是某种建筑物、手工艺品、再加上某种魔力成分的混合物。”因有这样的创作思路,崔西的作品才会具有如此强烈的冲击力和装饰风格,带上明显的个人风格标签。他的帽饰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又糅合了一点点传统的高贵。崔西喜欢大量撷取来自于大自然景观的外观造型,飞鸟的一支羽毛、或是卷曲的一片绿叶,都能在崔西的手中演变成奇妙的顶上风华。



 呈现材质的错落美是崔西最强调的环节,他擅长处理非传统的元素,如水晶玻璃、压克力等,至于丝绸、草藤等素材对他而言更是如粘土般随他信手捏塑。大量使用明快动感的色彩也是崔西的一大显着标志。他对光线和颜色的到位把握,让再夸张的颜色也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难怪有评论家认为,崔西的设计作品已经超越了帽子传统的形式,形成一种雕塑的美感。崔西的设计还善于打破沉闷,当年在伦敦着名的脱衣舞俱乐部“粉色天堂”举办的一场时尚发布会就体现了他的幽默感:“贝克汉姆”在性感超模的头顶跳跃摇摆;坎贝尔穿着Dolce&Gabbana的黑色晚礼服,戴着由自己照片做成的帽子,异常抢眼。







查尔斯和卡米拉结婚,新娘卡米拉戴着菲利普・崔西设计的帽子。

作为时尚界公认的“魔鬼之子”,菲利普・崔西却有难得的平和气质,这位金色分头、面庞瘦削、表情忧郁、喜欢Levi's牛仔裤的帅哥,从头到脚看上去都像是个听话的好学生。对他而言,Enjoy life很重要,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好一点,而帽子就像一束花、一杯香槟,可以令人有好的感觉。

  在帽饰的作用日渐消退的现代社会,为何名媛们还会对菲利普・崔西所设计的帽饰如此地狂热。菲利普・崔西的伯乐伊莎贝拉・布朗一语中的:“如果你感觉内心脆弱,戴上菲利普设计的帽子,就好像躲进了保护伞;它们的确有调节情绪的功效,就像将我们带入一种气氛。更妙的是,人们也会敬你三分,你甚至会优先得到热门餐厅的桌位,因为那顶帽子仿佛在说‘我是重要人物’。”是的,她们安然地藏身于菲利普・崔西巧妙的设计之下,同时又沐浴在世人艳羡的目光中。

  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时,毅然凿掉了塑像的双手。当朋友问起时,罗丹的回答是:这双手太完美了,以至于可以脱离雕塑独立存在。罗丹的潜台词是说所有的细节都不应该影响主题,年轻又才华横溢的菲利普・崔西却没有重视这一点,他把自己的想象力全部都用在创造美妙的作品上,即便是光着身体,也可以戴着他的帽子。

  菲利普・崔西帽饰的造型,现代化崇拜的倾向相当明显。几乎所有他的帽饰,都在向上,向两旁拓展身体占据的空间,仿佛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这和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关,但更像一种符号。

  菲利普・崔西在设计中极力想满足的,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占有欲望。所以在传统意义上应该被框定在身体甚至头部范围内的帽子,不断溢出裁定的轮廓以外,这些占领其他空间的帽饰似乎成了其主人显示自己权威的隐喻,我是强者,可以肆无忌惮的侵略本属于公众和他人的空间,不但不能被指责,反而会被顶礼膜拜。




伊莎贝拉・布朗

 拥有无数帽子的女人

  伊莎贝拉・布朗是一个拥有一座城堡和无数顶帽子的女人,她帽子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365天没有重样。帽子取代了她的表情,甚至她的脸,因为那些花哨的、安静的、挑衅的、矜持的帽子下往往只露出她的眼睛或者嘴。“衣服是用来搭配帽子用的,帽子才给我安全感。”她没有什么财富,但她有眼光,凭借这种眼光,她发觉了惊世天才,Alexander McQueen和菲利普・崔西。即便今日斯人已逝,她带着崔西帽子的不败风格仍然会成为不灭的时尚经典。




安娜・佩姬


惊世骇俗的花帽巫婆

  另一位惊世骇俗的花帽巫婆是着名时尚评论家安娜・佩姬(Anna Piaggi)(见左图),她所稳坐的意大利版《Vogue》的Double Pages专栏,十年来一直是时尚人士必读的流行圣经;她又是MIX&MATCH的急先锋,顶级品牌秀场上她永远是坐在第一排的嘉宾。据说有一次她参加古典派对,头上带着插满高耸的孔雀翎的帽子,结果径直扫灭了大厅里吊着的照明蜡烛……果然是帽不惊人死不休,但是,这就是她,艳丽的妆容,巨大的花朵,Art Deco饰品,匪夷所思的色块――当这老太出现,一般人只有瞠目结舌的份儿。





回复 · 2008-10-26 16:24:19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解构鬼才Martin Margiela 反时装偶像


鲜有人见过比利时设计师Martin Margiela的真面目。他从来不在秀场现身,拒绝接受面对面的采访,他的肖像更是世间罕见。他的名字不断被流转于唇齿舌尖,人们赞叹他的技艺,夸奖他的创意,分析他的动机……诚然已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可Martin Margiela的狐狸尾巴,却丁点儿未露。



整个时装界好似把贝克特的名作《等待戈多》偷换成一出名叫《Waiting for Margiela》的戏,季季上演。“我们整个团队就是Martin Margiela,他或许就是我们其中的某个人,或许就是摆在这里的一张椅子,或许他正在旧衣市场。他是谁并不重要,请关注我们的服装。”这便是来自Martin Margiela公司气死人的官方回答。

  如果取消“戈多”的深度,其实可以获得无数群众喜闻乐见的“廉价复制品”,比如内侍为了掩盖风流皇帝离朝微服私访的事实,需要伪造一些皇帝在场的证明,以稳朝纲;比如打入人民内部的特务向代号“美女蛇”的头头汇报工作,却并不知道她的伪装身份是隔壁邻居的女管家;抑或是被迫嫁给身有残疾的富家公子,却发现前来拜堂的只是一只公鸡……大家等待的都是“上级”。在时装界,设计师成为“时装受害者”(fashion victim)们的“上级”已是常态,他们互为君/臣、夫/妇,已然构成了权力关系。Martin Margiela从一开始便坏了规矩,选择在媒体面前缺席。究其秘而不宣的身份,以及Margiela着力强调关注的“服装”本身,都只是在讲一件事――反时装。


关于Martin的一切



“Martin Margiela,1957年生于比利时鲁汶市;1977年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1984年成为Jean Paul Gaultier的设计助理;1988年正式单飞,建立Maison Martin Margiela品牌。”Martin Margiela的个人简介,无矫饰,无细节,干脆利落。

  其实对Martin Margiela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一方面,欣赏他将自己藏匿起来,反对时装体系中设计师日益明星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却反倒被他高高吊起了胃口,千方百计想要从边边角角里挖出点陈年八卦来。所幸的是,并非一无所获:2003年5月的《号外》杂志爆料,1998年7月的《Studio Voice》杂志做过一期Martin Margiela特辑,收纳了一张设计师本人的照片,《号外》说这张照片“可一或者不可再”,相信这是Martin在媒体上唯一一次露面;而2003年,当年“安特卫普六君子”之一的Marina Yee重出江湖,在采访中提及她当年因盛名重压,而黯然离开时装界,并与昔日男友Martin Margiela分手的旧事。由此可见,Martin Margiela并非滴水不漏,至少证明他和其他90%的男设计师不一样――他是异性恋。除此以外,诸如“Martin的奋斗”,“Martin和她的女人们”,“青少年Martin”……一概没有。在“狗仔”盛行的当下,Martin Margiela究竟可保得几年狐狸尾巴不露,依然悬而未决。

  知识分子们在批判时装时,常常使用“fetish”这个词,即拜物教、物神崇拜。尽管Martin Margiela的初衷是反时装,从另一方面看来,却也沦入了另一维度的fetishism。关于Martin那些路人皆知的事,在时装迷们那里可以演化出诸多“拜物”的变种: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logo由0至23这24个阿拉伯数字分3行排开,不同定位的产品线,以圈划数字标记(欲知详情,请登录Maison Martin Margiela官网)。于是有人便大肆张扬常规产品线以外的稀少品种,比如同时圈划出0与10的“男女通吃”产品,抑或是圈划出所有数字的“限量特别版”;季季换了底色和字色的fight AIDS tee,是收藏者的最爱,黄伟文为它写了2000字,其中一句值得玩味“一般老资格时装人士则继续炫耀身上第一季的军绿底黑字古着为荣”,这个“拜物教”推崇“原教旨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把“此中有深意”的Martin Margiela物化,是亚洲人的专利。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噱头”,竟也诱惑了成批成批的“时装受害者”乖乖上山。









衣服还是旧的好

  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但张爱玲还是有见识的,她在《更衣记》里写“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时装工业鼓励人们喜新厌旧,用季节性“速死”的铁律,推动时装消费的频率。H&M、Zara这些“快速时装”(fast fashion)更是势如洪水,大概绝少人还能记起“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了。而着旧了的衣衫,因褪了簇新时的光泽,得以让品格独具的谦卑与质朴跃然衣上。

  所谓的“古着”(vintage)潮流和Martin Margiela的服装,均在服装的面貌上,重建“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

  在英国与日本,贩卖“古着”(vintage)的二手服装店摆脱了穷酸气,吸引了富家公子前来淘货。除了贪恋其陈旧的气息,服装的历史维度也一并添加了进来,左右审美。殊不知John Galliano和Alexander McQueen均是伦敦vintage名店Rellik的常客。其实,二手服装交易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在资源条件的限制下,提高服装的使用率;而资产阶级通过“慈善捐赠”的方式,将“旧衣”再次推向市场。

  Martin Margiela的服装在表象上,也于“旧”字中体现一种“不完美的完美”,即便是那些批量生产的成衣,面料也均经过“做旧”的处理。若是遇上没有见识的干洗店老板,洗干净烫整齐了,反倒由原来的“纯金”,一下变成了“镀金”。Martin Margiela的零售空间也如出一辙,无论是boutique还是大百货商店专柜的陈设,均散发了一股陈旧、不施精作的气息,与周遭其他品牌光鲜的时装形成鲜明对比。粉刷得不干不净的墙壁,呈现出脏兮兮的白色,均激发起怀乡的旧情。

  Martin Margiela本人的日常工作之一,便是埋首二手服装市场,而他的初衷与“古着”并无干系,他压根不在乎旧衣本身的历史,也并没有再现叫人心心念念的“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他基本的操作手法是“借尸还魂”。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拆了十七八副精纺劳防手套,织成一件线衣。若是换了Martin Margiela来做,手套绝对不会被打散了形状,新造的线衣上必定处处提醒人们:“我曾经是许多副手套。”对于Martin Margiela而言,通过“蒙太奇”的手法重建而得的主线服装(Artisanal collection即0号线),才真正让时装界,惊为天人。

  《国际先驱导报》在描述Martin Margiela最早的设计――1989春夏系列时称“服装上印染着纹身图样,背心均是由破损的针织衫制成,靴子的脚尖分叉,套头衫由军用袜子重新组装而成,还有一些服装则是由干洗服装的塑料袋制成。这些均是早年的Margiela对回收品物化的标志。”而在由Martin Margiela策划的第一期《A》杂志中,他更是分步骤地教授读者,如何用8双棉袜组成一件套头衫。而那些用扑克牌做成的马甲,用皮革废料镶拼而成的新夹克,用旧手套改装而成的钱包……均是延着这个思路的一路得来的。

  如果说二手服装市场在不经意间,将富人与贱民联系到了一起;那Martin Margiela选取“贱民”服装为素材的举动,则让服装逆流回了富人这边。






上面这些衣服的材料分别是:手套,凉鞋和陶瓷碎片

  解构的时尚

  Martin Margiela向来是时装学者的最爱。Alison Gill最先将他的服装描述成“解构的时尚”,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法国风格,表现哲学思想与解构主义,就如同雅克?德里达的文章一样。”只是Martin从来不提“解构”二字,“老祖宗”德里达本人也不曾解释“解构”。阅读过学者们关于Martin Margiela的长篇大论的读者,相较与Martin Margiela庞大的消费者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

  若要取得Martin Margiela的精华,可从1997年同一概念的两个系列入手――“假人模特”(mannekin)是衣工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们拥有最经典的身材比例,用以立体地支撑起服装。Martin Margiela在这个系列中,将包裹在假人模特身上褐色、粗砺的面料剥离下来,巧心剪裁成马甲,披挂在真人模特的身上,成为这个系列的主体。面料上所留存的“stockman”和“semi couture”字样很重要,提醒观众面料的原初功能。而另一组作品,则保留了打版时在面料上留下的辅助线条,并将不经拷边的线头与缝褶一一暴露在外。

  无论是假人模特身上的粗布,还是那些衣物制作过程中的辅助线,Martin Margiela均把服装制造背后的一地鸡毛,粗暴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20世纪20年代的俄罗斯前卫服装一派也曾提出过不矫饰,保存一切人工痕迹的主张――“审美层面必须被针脚取代 ”。然而Martin Margiela却无意毫无智力难度的功能主义服装,在他可与haute couture比肩的高超技术的改造下,时装工业所刻意隐藏起来的那些东西,成了审美的重点。

  Martin Margiela每一季的设计概念非常清晰,所有系列整整齐齐地排开,好似一篇篇的“命题作文”:1990年春夏是“金属、纸张和塑料袋”;1991年春夏是“牛仔裤变形记”;1992年春夏是“丝巾的华丽转身”;1997年是“时装背后的一地鸡毛”;1998年是“平面服装”;1999年春夏,则是“10年回顾,再玩一遍”……Martin说:“使用现成品再设计,其实很困难重重,我们将之视为一项设计上的挑战,而并非出于环保的原因。其结果,便是这些元素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对Martin来说,审美还是重要的,原初素材的功能被化为无用的装饰。他的创造更像是“为艺术而艺术”。

  他的创意也远未止于衣服,他那花样百出的秀与静态展示,也颠覆了传统时装工业的常态。他把秀安排在汇集了非洲人和阿拉伯人,巴黎最穷的地区之一;或是在废弃的地铁通道里;也有可能在荒弃的停车场;也曾在马戏帐篷里作过表演;甚至将他精心制作的新品video,安排在巴黎的10间咖啡馆里同时播放。而模特也并非专业,没有装模作样的猫步,反倒像极了一个当代戏剧场景,“模特”只是混杂在人群里,恰好穿了Martin Margiela的衣服而已。时装在Martin Margiela那里,并不携带明日的梦想,只沦于日常。甚至连模特也可以不要,仅仅就是一些与真人等高的木偶,又将时装带往“终极身体”的另一个极端。

  时间大盗

  从三宅一生开始,越来越多的时装设计师,怀揣着制造“永恒服装”的梦想,渴望将服装带离“欲望的法则”,与“滚滚长江东逝水”斗争到底。

  三宅一生在季季更新的时装线以外,最先端出了“永恒”系列;山本耀司梦想服装能成为个人的标记;川久保玲也总是强调自己的服装超越了时尚,能走向永恒。Martin Margiela则是众多设计师中,与艺术结合最紧密的一个。

  1997年,Martin曾在荷兰的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博物馆举办过一次个展。他从10年的作品中精选出18套,用白色与灰色的面料重新制作。披挂着这些衣物的假人模特被摆放在玻璃展览空间的外部,让服装在日晒雨淋中渐渐旧去。而整个展览的关键在于Martin与细菌签订了一个“协议”――他将某种细菌、酵母和霉菌像撒胡椒粉一样撒落在衣物上,于是服装迅速进行着自我摧毁的过程,颜色、形状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批可怜的服装,在展览的过程中,日益惨不忍睹,如出土文物一般脆弱不堪。如果说前卫的日本设计师还保留英雄主义的情结,追求大理石般的永恒性的话,那Martin Margiela索性比他们走得更远,把服装带入了更有意思的话语系统中。

  创意独具的展示、为每季新装制作的video、网站设计、印刷品、店面空间的设计,均构建起了Martin Margiela的聪明世界,而不仅仅只是件衣服而已。他的网站堪称是最佳服装设计师网站,将这个隐形设计师成功带入了虚拟世界。

  Martin Margiela是个真正把玩时装体系的人,他不但能够出世,也同样能够入世。在Hermes担任创意总监的日子里,再一次证明了他在传统制衣上无可挑剔的技术;而Maison Martin Margiela在“Artisanal collection”以外的产品,说穿了也只是毫不刺激的商业服装而已。当看到硕大的户外广告里,手捧手机或茶饮料的周杰伦和F.I.R.都穿着Martin Margiela的T恤的时候,此时的心情很复杂,不知该会心一笑,还是嗤之以鼻。



回复 · 2008-10-26 16:25:14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时尚“新生代”


时尚的新陈代谢非常快,然而不对称的是设计师却总是老面孔,偶尔出现一些令人
振奋的新人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这些新贵,让我们对时尚的未来寄以更多的希望.



谁在制造中国女星的红毯惊艳?



在大牌云集的一年一度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女星的礼服风采谋杀了媒体不少菲林。随着华语电影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内地女星能够参与国际影展,礼服的需求日益迫切。最不费力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就是找品牌赞助。但穿赞助礼服,就要面临撞衫的可能,因为除了高级定制礼服,各大品牌的礼服起码有几件,大家都在这里面挑,撞衫的可能性实在很高。

  如何避免我有别人一样有的尴尬,又能在国际视野中留下深刻印象?新生代内地女星,聪明地借鉴了章子怡第一次在柏林影展亮相的模式,就是找国内设计师定制融合东方元素和现代设计的礼服,而为了应付影展上包括记者会、影片首映礼、颁奖晚会甚至非正式的酒会,礼服的数目可以是多套,隆重、随意等不同风格也要有所体现。

  2005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张静初让外国观众见识了新生代内地女星对礼服的态度和理解。不论是首映礼红地毯上那套古典绚丽的清代珍品刺绣礼服,还是颁奖礼晚上的酷似美丽孔雀的景泰蓝花瓶式改良旗袍,张静初的表现都让在场人士叹为观止,她则对自己的“孔雀服”有如此诠释的:“我是代表《孔雀》去参展,哪怕别人不知道我是影片的女主角,看我穿的衣服也能联想到电影。”很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张静初,同年以《七剑》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放弃大牌Diro全程赞助的好处,自掏腰包请来“孔雀服”的设计师劳伦斯・许再帮自己设计了一件极具东方韵味的“梦回盛唐”礼服,“小章子怡”两次国际亮相都让人印象深刻,礼服的推动作用实在很大。

  采用这种做法的新生代女星大有人在,2005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青红》女主角高圆圆的“喜上眉梢”礼服,设计师祁刚虽然采用欧式礼服的式样,但水绿色的布料上水墨画“喜上眉梢”,又是那么的有中国韵味,浪漫的意境就连品位甚高的法国人都为之倾心。



 劳伦斯・许横空出世



很多时候大家更喜欢称呼许建树(左)为劳伦斯・许,原来这是他在外国留学时为方便所取的英文名。他觉得“劳伦斯・许”这个名字给自己带来了好运,目前也已将该名注册。

  今年年初的柏林电影节,穿过不少国际大牌衣服的范冰冰像张静初一样,选择中国设计师度身定做的礼服亮相,“踏雪寻梅”、“年年有鱼”、“丹凤朝阳”三套连名字都很有中国特色的礼服帮她挣足了面子。至于刚刚结束的威尼斯电影节,周韵那套雍容华贵的墨绿色云锦晚装,也成为人们的焦点。说到这,一定要提到的人就是年轻设计师劳伦斯・许,是他的大胆设计让张静初、范冰冰乃至周韵的国际亮相艳惊四座。







本名许建树的劳伦斯·许,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服装设计系,后又留学巴黎,是法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艺术家弗兰西斯·德洛克郎的得意门生。不过一开始他并没有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而是从事公关、销售兼设计的工作,“那个时候没有人认可你,不是一毕业就有资格完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设计可能是你的一个辅助工作。”做公关时积累下来的人缘,让他有机会接触演艺圈,不时帮明星做些包装工作。

  第一次帮明星做礼服,开始得很偶然。2004年劳伦斯·许和《婼玛的十七岁》导演章家瑞一起参加蒙特利尔电影节,有朋友提议他给《婼》片女主角李敏做套体面的红地毯衣服,劳伦斯·许同意了。为了配合李敏高中生的身份,劳伦斯采用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设计理念,在电影节上的反响很好,也上了很多外国杂志的封面。但是因为蒙特利尔电影节不像三大电影节这么隆重和受关注,所以那次作品在国内并没有受到关注。章家瑞导演认为劳伦斯·许应该去做电影的服装设计,之后他接下章家瑞《花腰新娘》的服装设计工作,遇见了相互成就的张静初。“张静初很大胆,我也很胆大,我们两个就开始合作,于是就诞生了此后的‘孔雀’装。”张静初凭“孔雀”装惊艳柏林,劳伦斯·许随之被国人和世界所知。



劳伦斯·许谈作品

  近年劳伦斯·许的作品常在国际亮相,惊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且听他自己慢慢说来。




范冰冰 “丹凤朝阳”与“踏雪寻梅”

  亮相时间:2007年2月 第57届柏林电影节

  “踏雪寻梅”这套衣服有范冰冰很大功劳,当时我跟冰冰说要设计一套梅花的衣服,她说能不能用书法来设计,还要用草书,让她帅帅的,要是这样走上红地毯,那多炫啊!我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如果纯粹用书法来设计,那不成“天龙八部”了?这样一来,俊美的东西没有了,只剩下帅气的东西,就失去了精致的东西。后来又想了一下,我提议不如用墨梅——“踏雪寻梅”,因为她的名字本来就叫“冰冰”,当时柏林又冰天雪地,穿上白色的衣服,加上墨梅,这样太美了!而且,这件衣服非常肥大,前面的纱是打开的,梅花是隐藏在纱的里面,飘动时有一种寻的感觉,写意的东西完全表现出来了。“踏雪寻梅”首先是特别简单,前面是抹胸裙,后面是帅气的书法、里面是梅花,全部混然天成。我喜欢“踏雪寻梅”,更胜过“丹凤朝阳”。

  “丹凤朝阳”很绚丽夸张,乃至于珠光宝气。可是我觉得它不堪一击,乍看上去很漂亮,但不能去细品它。它是一件漂亮的作品,却不如“踏雪寻梅”这么有灵气。而且,那一次我没去柏林,最后冰冰亮相时胸前有一把扇子,头上有一把扇子,她手里还拿了我预留的一把扇子,再加上胸前的那把扇子,三把扇在一起,加上浓艳的妆,有点过份了。其实,在拍定妆照时,身上只有一把扇子,那样的感觉才不错。




张静初 “梦回盛唐”

亮相时间:2005年9月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

  “梦回盛唐”的设计来源于壁画飞天。后来很多网友说,这套衣服其实一点也不唐朝。我觉得设计这种东西,不是你把唐朝的东西完全搬过来就成了唐朝。从胸部和飞到后面去的领子来看,这套礼服就已经是唐朝的东西了。而且,里面是一条鱼尾,外面是飘逸的一层纱,加上融进去的各种颜色,这都是唐朝能看到的东西,足可以叫“梦回盛唐”。我也很喜欢这套衣服。“梦回盛唐”的设计比孔雀更好驾驭,整个流程是比较顺畅的。这套衣服也花了几万块钱,并没有太贵。






周韵 云锦晚装

  亮相时间:2007年9月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这套衣服,我设计了大半年,因为之前《太阳》是准备去戛纳的,所以今年年初我就开始着手设计这件礼服。构思了无数次的版本,都不满意,当时从来都没想过用云锦这种面料。在思路枯竭时,我就去散散心,看看书,就看到了《红楼梦》,对“晴雯补裘”那段印象特别深,当时就觉得,把孔雀的羽毛纺成线,做出来的衣服会非常绚丽。最后在南京的云锦博物馆,找到了面料。

  一开始选了很多漂亮云锦,很绚丽,不过为了符合周韵内敛的的气质选了后来这种。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套衣服,因为它一改我以前的风格,去掉了很多绚丽奢华的东西,上面没有刺绣,也没有钉珠片这些复杂的东西,总体感觉是非常“整”。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是二套衣服做在一起,里面是鱼尾状的衣服外面是拖摆式的大礼服。





张静初 “孔雀服”

  亮相时间:2005年2月第55届柏林电影节

  那次帮张静初设计了三套礼服,主打的是那两套“孔雀”服,一个是红地毯穿的(见上图),一个是颁奖的。在没设计红地毯那套礼服前,我就发现了一块极为绚丽的面料,是一块清代王府家里小姐轿子上的绣片,当时保存完好,它也一直没卖出去,因为谁也不会买这种大而夸张的东西,既没法挂也没法搁。但是我一开始就看上它了,一直记在心里,也没有把它收到家里。这块绣片上刚好绣有两只开了屏的孔雀,也许是命中注定,我就要用它来设计一套衣服。

  这套衣服,可能是我的所有设计中最难的一套。需要把一块完整的绣片打散,绣上去的东西又不能随便剪,一剪就坏掉了,没有办法根据设计图来剪它。为了分配面料,我在脑子里琢磨、划分了无数次。面料就这一块,坏掉就没有了。光琢磨就用了十几天时间。最后前前后后花了大概一个月的制作时间,花费比较昂贵的,不算设计的费用,光面料钱都要两万元钱。






黄璐 “一树梨花压海棠”

  亮相时间:2007年5月第60届戛纳电影节

  黄璐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芳香之旅》中就开始合作。在《盲山》接到戛纳通知时,非常不巧,我正在云南拍《红河》的戏。但黄璐硬要我帮她设计。这次设计很麻烦,我首先出设计稿,然后发到北京的工作室,告诉他们,我要的面料、梨花、颜料和机器,空运到接近越南边境的河口,还带了一个模特儿。因为正在做《红河》的设计,不可能回到北京,只好在那个偏远的地方做设计。从图案绘制到完工,用了七天时间。一边要在那边拍戏,一边要回来设计。这套衣服设计简单,做工也不复杂,主要是手绘比较麻烦,还有就是做梨花花瓣,用了很多梨花去拼。整体效果还是比较青春可爱的,因为黄璐是学生,要突出她的青春气息,不像其他影星那样有很“行”的感觉。
回复 · 2008-10-26 16:26:29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国内著名设计师祁刚

  帮明星定制服装并不是件轻松的活,不仅设计到制作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很多情况下还要拼命赶工,比如祁刚。





范冰冰今年在柏林大秀“中国风”,其中一套“年年有鱼”就由祁刚设计




高圆圆这套“喜上眉梢”很短时间赶制出来,总费用在五万人民币左右

  已获奖无数的中国设计师祁刚以一袭素雅跳脱的“喜上眉梢”,让《青红》女主角高圆圆成为2005年戛纳电影节闭幕式上最耀眼的女星,此外他为范冰冰设计的“年年有鱼”礼服,让范冰冰整个柏林之行所追求“中国风”礼服风格甚为连贯。

  其实在为高圆圆、范冰冰设计礼服之前,祁刚在明星圈内就很出名,一是最擅长设计演出、走秀的“大礼服”,二是在具体的服装设计和制作上,祁刚是出了名的“想怎么做就一定要怎么做”的人物,赵薇、周迅、韩红、孙楠等明星都找他做过礼服和演出服。







周韵这件白色短裙,上面的花全部是手工绣上去的

  当张静初穿着中国人设计的衣服登上国际影坛后,许建树随即名声大震。红地毯的效应实在惊人。和他一样通过国际影展红地毯受到关注还有以下设计师,他们有的成名已久有的才露头角。





王培沂(左)帮曾黎定制了这件出席慈善晚宴的礼服

  王培沂(ALEX WANG)

  周韵这次的威尼斯之行,除了许建树,还找了国内另一位年轻设计师王培沂(ALEX WANG)设计衣服。王培沂一共为周韵准备了五套服装,最后周韵在记者会上选穿了他所设计的白色连衣短裙。有网友评论它衬托了周韵的纯美气质,但也有人贬言“像睡裙,地摊便宜货。”针对这身衣服,王培沂本人也表示最后的效果他并不满意,“我一开始的想法和最后成衣的样子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很早就肯定:会挨骂。”

  在北京有一间定制工作室的王培沂,客户里包括明星和普通人。在上周末的时尚芭莎慈善晚宴上,女星曾黎穿的礼服就是王培沂专为她所设计的。






《无用》早前在威尼斯的首映,左起为主创赵涛、贾樟柯以及设计师马可,他们的衣服都来自服装品牌“无用”

  马可

  因为纪录片《无用》,设计师马可和贾樟柯结缘。外界一度质疑贾樟柯是在帮马可的新服装品牌“无用”做宣传,但凭借该片在威尼斯摘下纪录片大奖的贾樟柯就表示,在当下这个消费时代中,时装可以展现不同城市当代人的生活状态。而从去年开始,贾樟柯和他的御用女演员赵涛都成了“无用”的最好展示者,不论是戛纳电影节上赵涛的黑色礼服,还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贾樟柯导演内里一件“无用”的标准工作T恤,外套是马可亲手缝制的黑色夹克,比较特别的是前卫的靴子,让人想起总是在服装上很拉风的黄秋生。贾樟柯说,这样的装扮已经是他有生以来最“奇装异服”的一次。
回复 · 2008-10-26 16:27:02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涌入时尚前沿阵地的名流后代们


政坛要人、豪门巨富、电影明星、流行偶像……她们的身后笼罩着父母的无限荣耀,她们是家世显赫的名媛淑女。跟随着父母的脚步在时尚圈闯荡,她们却以不同于先辈的独立、叛逆精神日益被关注,攻占着时尚的主流前沿阵地。




设计师Stella McCartney(Beatles乐队主唱Paul McCartney的女儿)携手名模Kate Moss谢幕


父母的庇荫是成功的敲门砖
  世界从来就没有公平可言,有些人一出生就拥有了别人一辈子也难以匹敌的名利与财富。在浮华的时尚圈更是如此,“关系”无处不在,有时简单的一个电话就能帮助这些明星后辈们轻易打进时尚圈的主流。就像Rolling Stone乐队的主唱Mick Jagger之女Elizabeth Jagger,14岁时突发奇想要在模特业一试身手,她的老妈(前超级名模Jerry Hall)就直接致电朋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于是Elizabeth以新人的身份在巴黎时装周上压轴出场,一举成名。这样隆重的亮相机会,试问平常人又有谁能轻易得到?必须承认,名媛们在进入这个时尚圈时,拥有着先天的优势,起点高,离成功当然也就更近。

  除了牢不可破的关系网和数不尽的机会,借助先辈的力量,明星的后代们也往往比常人多了份时尚的嗅觉。从小就在这个圈子耳濡目染,让她们深谙时尚界的“潜规则”,知道怎样能吸引眼球和引起轰动效应。小到镜头前摆个pose,大到面对记者采访时的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时不时再弄点绯闻,比起大多数刚入行的“菜鸟”,她们无疑是经验丰富的“老江湖”,能迅速抓住所有的机会成功上位。

 
 远离丑闻 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细数她们的星爸、星妈们,几乎都曾以艺术创作的名义,度过了疯狂的青年时代――性、酒精、毒品……丑闻让他们名声鹊起,也让他们声名狼藉。同样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些名媛们,却以另一种沉默和单调来反叛她们的父母,她们远比先辈年轻时清醒和自律,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Rolling Stone乐队吉他手Keith Richards的女儿Theodora Richards如今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模特,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说:“我父亲他们那一代人是反叛一切,而我则是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反叛我身处的时代。我身边有很多小孩成天想着外出鬼混,夜夜留恋于派对和夜店。别人也许会带着成见进行主观臆测,但我知道我不会那样做。”正是因为看见了浮华背后的另一面,这些后辈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了更多的向往,也知道该怎样让成功维系得更久。

  含着“金汤匙”出生,拥有别人几辈子也享不尽的财富,但她们却不是坐享其成的一代。自食其力、打零工、从底层干起,显赫的家世和社交圈中牢不可破的关系网都只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也许比一般人起点高,但真正的成功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比如伊万卡・特朗普(美国地产大王的女儿)、德尔菲娜・阿尔诺(LVMH的继承人),她们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出身于大富之家,却用成绩证明,自己不仅是“老板的女儿”,更是出色的经营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谁也不想从零开始,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只是和先辈们打个平手,甚至有所不及。她们要做时尚的创造者而不是父辈们的跟随者。

 
 政客豪门的加入 搅热了时尚市场

  如果说摇滚明星、超级模特、流行偶像的后人们在时尚圈闯荡是顺理成章,奢侈品集团老板或设计师的子女加入这个阵营是子承父业,那些出身政治世家的子女们也对时装界和时尚圈产生了喜好,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看似严肃的政治圈其实从来没有脱离过时尚和娱乐的味道,与政客们的尔虞我诈不同,他们的子女纷纷凭借着各种优势,在时尚圈大展拳脚,干得风生水起,让本已高温的时尚圈愈加沸腾起来,有时甚至代表了一个大国的形象,时尚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

政客后代




 
代表人物一:法国前总理的女儿 玛丽-德维尔潘

  时而任一头蓬松的金发自然垂下,眼神迷惘纯真,看上去超凡脱俗;时而用微微翘起的双唇和朦胧挑逗的眼神让人惊艳,在最新的纪梵希“天使与魔鬼”香水广告中,人们记住了这个神秘性感的女孩――玛丽・德维尔潘。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她的出身――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的千金,贵族的血统、政治世家的背景,让玛丽比别人多了几分优雅的气质。

  2005年9月,年仅19岁的玛丽为《ELLE》拍摄了6大页照片,共分为“实习女商人”、“女演员”、“明星人物”3个系列,照片左上角,写上了“模特女儿”的标题,泄露了她的特殊身份。瘦高的玛丽身穿低胸或无肩带丝质女装,全是Givenchy、Valentino、Chanel等著名品牌,其风采丝毫不逊色于任何超级名模,被誉为“拉菲尔前派的麦当娜”。从那以后,玛丽正式进入顶级模特的行列。

  人们总是对玛丽・德维尔潘的背景感兴趣,对此,她也很无奈,她不仅把家搬到了纽约,与4个美国女孩同住,还为自己起了一个艺名“斯泰斯”,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她告诉记者“我并不想从父姓中得到些什么好处或者坏处,我希望能靠自己成功。”即便如此,玛丽也很难和父亲“划清界限”,他们父女长得太像了,而法国媒体在提到她时也总是不忘了她的总理父亲,《法国竞赛画报》曾调侃说:“德维尔潘是法国在联合国的代言人,而玛丽则是香水的代言人。”

  玛丽如今不仅是设计大师Franck Sorbier和著名品牌Diane von Furstenberg的T台爱将,闲余时也在学习戏剧课程,频频触电:《季节冲动》、《圣诞蛋糕》、《受诅咒的国王们》……虽然戏份不多,但本色的演出让人眼前一亮。作为法国上流社会的社交名媛,时尚嗅觉灵敏的玛丽还获邀为Dior公司设计了一款香水,她的设计得到了Dior的充分肯定,即将投向市场。“凡事要看积极的一面,装了半瓶子的水,究竟是半满还是半空,只是人的一念之差。”小时候父亲的一句话让玛丽记忆深刻,也成为她努力工作的座右铭。





代表人物二:布什的侄女 劳伦-布什

  从一出道,劳伦-布什就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对象,在悉尼大学攻读人类学时,她就打定了主意要进军时尚界:“我现在还是个学生,学业十分繁忙。将来的发展只能等到将来再说。但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我非常热爱时尚界这个全新的世界。”

  17岁时,劳伦第一次走上了米兰的T台,虽然心情紧张,猫步迈得也比较僵硬,好在她出身名门,面对镜头一点儿都不怯场,令在场的记者和专家们频频点头。“9・11”事件后,劳伦身裹美国国旗拍了一本黑白年历献给了美国人民,这一举动使她“征服了整个美国”。2003年,她又被Tommy Hilfiger钦点,成为Tommy女孩,让自己的事业迈上了一个高峰。Tommy Hilfiger一直对劳伦青睐有嘉,他称劳伦为“最纯粹的美国丽人”。







布什的侄女劳伦-布什与时尚教主Karl Largeferd

  当劳伦在时尚界和娱乐界越来越受关注之后,她还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关系频频出现在慈善活动中。自2005年以来,她一直担任联合国反饥饿运动的代言人,还身体力行,前往备受饥饿困扰的危地马拉考察。与贫穷、营养不良者的近距离接触让从小锦衣玉食的劳伦感触良多:“在危地马拉,我看到的饥饿和人道主义危机完全不同于报纸在头条的报道,我看到的是不计其数的孩子在饥饿和贫困中挣扎,而这几乎没有人关注。”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她设立了一个名为“向饥饿开战”的网站,发起了美国在校学生向饥饿儿童捐款19美分的运动。

  与劳伦的模特事业相比,她的花边新闻更加引人注目,看看劳伦绯闻上的名单吧,从英国的威廉王子到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从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到时装大亨拉尔夫・劳伦的儿子大卫・劳伦,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据说15岁时,劳伦与父亲应邀到希腊船王的游船上做客,听说威廉王子将在下次光临,她就故意把自己的一张照片“掉”在地上,回去后还频频用邮件传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挑逗的意味,以致其一度成为英国王妃的候选人。如今,劳伦成功俘虏了大卫・劳伦这位钻石王老五,只是不知道”订婚“能不能满足她的胃口?


回复 · 2008-10-26 16:28:08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商界名人








代表人物:美国地产大王的千金 伊万卡-特朗普

  作为美国地产大王唐纳德・特朗普的女儿,她不仅继承了母亲的美丽,也是父亲巨额财富惟一的继承人。她拥有豪华的私家游艇,独享拥有140多个房间的豪华别墅,在各种八卦排行榜上都名列“全球女钻石王老五”的前几名。

  庞大的财富没有让伊万卡・特朗普“恃宠而骄”,当她还只是美国康涅狄格州乔特中学的一名高中生时,伊万卡就不得不设法在课余时间打零工。因为妈妈只肯替她出学费,如果她想手头上多几个零花钱,就必须自食其力。她向记者承认:“我不得不去挣钱,因为除了学费,其他一切开销我都得自己掏腰包,妈妈甚至让我付电话账单呢。”

  得益于父母的良好教育,年纪轻轻的伊万卡凭着自身的努力很快就晋身为国际超级名模的行列,不仅在“美国妙龄小姐”节目中过了一把主持瘾,其清新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著名时装杂志《ELLE》和《Glamour》中。模特工作对伊万卡来说显然只是玩票性质,她曾开诚布公地说:“做模特不会成为我追求的事业。当然,画一个美美的妆,在各个时尚秀中奔走,这确实挺有意思,可是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想继承父亲的事业,进入房地产业。房地产才是我真正的事业。”

  从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后,伊万卡又做了件令人费解的事情,她没有直接去父亲的公司工作,而是去福里斯特城合伙公司,担任零售拓展部的一名项目经理。对此,她的解释是:“我想要去别的房地产公司,先从基层做起。去年,她最终来到了家族企业,成为特朗普集团的副总裁。

  以一个24岁的女孩子而言,她所要负责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从全球范围内房地产项目的评估分析,到项目的建设、行销和租借,她都需要涉足。不过,这并不会难倒伊万卡。


明星后辈:





Stella McCartney在巴黎春夏时装周上谢幕


代表人物一:Paul McCartney的女儿 Stella McCartney

  响应绿色潮流的设计师越来越多,最坚定的一个应该算Beatles乐队主唱Paul McCartney的女儿、风头正劲的设计师Stella McCartney(斯特拉・麦卡特尼)了。她是个坚定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和素食主义者,从不用动物皮革和皮草当素材。在今年6月,Stella推出了一款有机面料的购物袋,价格高达495美元。

  作为摇滚巨星和著名摄影师Linda的爱女,从小Stella就对时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初涉时尚界就平步青云,受到了媒体极大的关注。24岁时,她成为法国著名品牌Chloé的首席设计师,曾轰动一时。在她的带领下,Chloé改变了其传统的设计风格。随后,Stella得到了Gucci集团的资金协助,创立了个人品牌,最近还推出个人护肤用品系列,当然,所有产品都打上了“有机”的标签。

  在时装界,Stella无疑是特立独行的典范,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叛逆精神吧,在她的设计中很少看到随波逐流的作品。作为动物权利保护机构“善待动物组织”(PETA)的成员之一,她曾公开表示,羊毛和羊绒都是不错的秋冬时装面料,偶尔用一些人造皮毛也是很好的选择,呼吁时装界不要继续用动物的生命来换取高级时装的巨额利润。








代表人物二:英格丽-褒曼的孙女、名模Elletra Rossellini Weidemann

  她的双亲是意大利著名演员Isabella Rossellini和名模Jonathan Weidemann。她的祖父母―好莱坞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和意大利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的名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会说流利的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爱好芭蕾,曾在纽约大学学习政治和历史……多才多艺的Elletra进入娱乐圈其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过她没有沾家族的光当个演员而选择在模特界混个脸熟却多少让人有点诧异。

  2005年,Bill Blass的现任总监Michael Vollbracht选中Elletra为品牌的代言人,为她的模特事业开了一个好头。颇具传奇意味的是,也正是Bill Blass在20世纪80年代给了她的母亲Isabella Rossellini第一次登上时装天桥的机会。看来,Bill Blass也算是她们一家的伯乐了。

  Elletra似乎怎么也摆脱不了母亲的影子,拍摄了Tommy Hilfiger、Salvatore Ferragamo的广告,上过法版《ELLE》的封面,如今又当上了著名化妆品牌Lanc?me的代言人,时尚圈给了她不少的机会,但是总感觉离成功差了那么一步。好在小妮子颇为上进,目前已经暂别T台,到纽约学习科学与经济学,期待着她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才不枉Rossellini家族的名声。



回复 · 2008-10-26 16:29:32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西方人从不缺乏自己的潮流风向标,各路明星,名媛也从不吝惜展示自己的时尚风情。而在俄罗斯,政治家和寡头是主角,所谓的时尚就是对当权者的追随。如今注重仪表、讲究服饰的俄罗斯人也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尚推手。政治家和寡头的“皇帝女”们正挑起推动时尚的大梁,她们既是时尚最前沿的享受者,也是时尚弄潮儿。




有明星情结的美国人可以追随琳赛-罗翰、安吉丽娜-朱莉的前卫时尚;英国人则追逐着王子、公主们的浪漫生活,将他们的衣着打扮视为自己的潮流指标;而在莫斯科,政治家和寡头占据了主流,他们的孩子及孙子所钟爱的生活品味、时尚品味、社交活动被广泛报道和模仿。



阿布女友达莎是活跃在时尚圈的莫斯科It Girl

  26岁的达莎-朱可娃便是其中一人。达莎是一名俄罗斯大亨的女儿,同时还是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阿布拉莫维奇的女友。达莎时而出现在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的官邸里,时而又现身洛杉矶与阿布一起观看他的球队与贝克汉姆交战。

  被誉为“戈尔巴乔夫女孩”的一对姐妹也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岁的阿纳斯塔西娅-维尔加恩斯卡娅和25岁的克塞尼娅-维尔加恩斯卡娅是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外孙女,这对姐妹花不久前才与范思哲女掌门多纳特拉-范思哲一起现身时尚派对,她们身上穿的华丽晚装就是由多纳特拉亲自挑选的。






戈尔巴乔夫外孙女克塞尼娅是活跃在时尚圈的莫斯科It Girl

  达莎、阿纳斯塔西娅、克塞尼娅以及其他不少出身名门的美女都是莫斯科的It Girl,她们是跨国界的jet set富豪,经常乘坐喷气客机周游世界,从信仰奢侈的摩纳哥到英国爱斯科赛马场都不乏她们活跃的身影。

  俄罗斯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争相采访她们,当地时尚杂志对她们也是亦步亦趋。从明年开始,英国高级社交生活杂志《Tatler》将在俄罗斯发行其首个外国版本,焦点当然是集中在能够影响潮流走向的俄罗斯社交名流上,就像西方的帕丽斯-希尔顿。








奥斯卡获奖导演米哈尔科夫的女儿纳德兹达是活跃在时尚圈的莫斯科It Girl

  即将成为《Tatler》俄语版主编的莎克莉-阿米尔卡哈诺娃表示,俄罗斯版的杂志《Harper’s BAZAAR》、《Hello》、《OK!》、《Viva!》和《GALA》的派对版面非常受欢迎,读者每次都争先恐后一睹为快,看看当地社会名流现在流行穿什么。29岁的莎克莉说:“早在10年前,俄罗斯富商的妻子们就很舍得花时间和钱去购买华丽的服饰来装扮自己,充当模特(图库、文章)角色。但现在,这些被我称为‘的孩子’的新一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莎克莉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拉苏尔-卡姆扎托夫的孙女,曾经与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孙子小鲍里斯-叶利钦约会。莎克莉说:“如果她们从事的是时尚工作,如果她们穿的是不同名牌设计师服装的混搭或者是从国际繁华大街买来的时装,如果她们喜欢到西藏旅游来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喜欢喝绿茶做瑜珈、喜欢iPhone,其他人也会跟着。”






著名诗人的女儿莎克莉都是活跃在时尚圈的莫斯科It Girl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俄罗斯历史上并不罕见。沙皇时期,贵族成员就喜欢追随统治者的行为。在某些方面,新的莫斯科上流社会也复制了前苏联社会等级制度的结构。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孙女、纽约新学校大学国际事务项目的副教授尼娜-赫鲁晓夫说:“一直以来,俄罗斯都是个整体性很强的社会,俄罗斯人都迷恋当权者。而现在,俄罗斯是个由那些长腿金发女孩推动着时尚潮流的整体性社会,这些女孩都是当权者的后代。”






戈尔巴乔夫19岁的外孙女阿纳斯塔西娅漂亮迷人,气质优雅

  “It Girl”一词,是1927 年英国小说及剧作家埃莉诺-格林用来形容好莱坞片《It》的女主角克拉拉-鲍的。由于克拉拉-鲍极具性感诱人魅力和个性,令“It Girl”演变成用来形容富性感、品位及性格、在社会生活中引领风骚的新女性贵族。It Girl都以自己的独特品位传达出其与众不同的形象之美,这种各具风味的美对时尚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外孙女正当年华,是俄罗斯令人瞩目的上流社会社交名星。

  “戈尔巴乔夫女孩”克塞尼娅和阿纳斯塔西娅都在生活方式杂志《Grazia》做编辑,目前在时尚界的的地位越来越高。几年前,当她们在巴黎克里隆酒店初次参加社交活动时就引起了国际传媒的注意。







克塞尼娅(右)和阿纳斯塔西娅(左)与母亲伊琳娜穿着华丽礼服出席晚会

  2002年12月7日,法国社交界的焦点人物无疑是前来交织着历史和奢华的巴黎克里永饭店参加“名门千金成年舞会”的俄罗斯“新贵”克塞尼娅-维尔加恩斯卡娅,克塞尼娅当晚与20多名其他来自欧洲贵族和美国名门的年轻小姐一道,共同踏出了“进入社交界”的第一步。

  当时的克塞尼娅年仅20岁,是戈尔巴乔夫独女伊琳娜的大女儿。舞会尚在筹备之时,欧美各种时尚杂志和报纸就已经认定,克塞尼娅将是此次盛会的明星(图库、文章)。此外,克里斯汀-迪奥公司也将这个精灵般的美女选为2002年度舞会上的晚礼服代言人。迪奥公司颇具革新性的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亲自为克塞尼娅设计了一袭用珠宝装饰的晚礼服,估计价值超过1.5万英镑。而在2001年舞会上为迪奥代言的是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的侄女――模特劳伦-布什。






2002年,克塞尼娅参加“名门千金成年舞会”前在迪奥公司里挑选晚装

  从18世纪初开始,西方上层社会就有了让即将成年的年轻小姐参加舞会来“宣布”自己进入社交界的传统。虽然当时克塞尼娅的妹妹阿纳斯塔西娅没有参加这个舞会,但时尚媒体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未来的社交明星。不出所料,后来当阿纳斯塔西娅穿着范思哲参加“名门千金成年舞会”时,又在传媒界引起一股轰动。

  但对于自己的公共角色,克塞尼娅和阿纳斯塔西娅坦言,直到现在仍未能完全放得开。

  克塞尼娅是个很随和的人,行事低调。尽管是戈尔巴乔夫的外孙女,但她从不为此而夸耀。上个月,克塞尼娅来到范思哲在俄罗斯的专卖店,当天她穿了件黑色礼服,以白袖、白领为点缀,看起来简单大方又不失优雅。克塞尼娅表示这件礼服是多纳特拉-范思哲专门为她挑选的。克塞尼娅站在专卖店的楼梯口说:“这套衣服让我觉得不是很舒服”。她背过身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礼服原来是露背的,但现在用一个大大的椭圆形白布点缀着,克塞尼娅透露说:“在我穿上这件礼服前,我让他们把背部修改了一下,挡住了露出的部分。”






11月,克塞尼娅(左)和阿纳斯塔西娅(右)与范思哲女掌门多纳特拉一起现身时尚派对

  克塞尼娅说她正准备前往圣彼得堡给法国影坛常青树,有“冰美人”之称的凯瑟琳-德纳芙做专访。她的妹妹阿纳斯塔西娅也正准备飞去法国凡尔赛出席一项活动。尽管总是衣着入时地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阿纳斯塔西娅说:“成为时尚推手并不是我的目标。但现在人们总是这样写‘看看戈尔巴乔夫女孩,连她们的狗也在引领潮流。’”阿纳斯塔西娅表示,其他的莫斯科人都有养狗,但她们两姐妹就只有一只玩具蝶耳长毛狗。


2008-01-14 on 09:06

jet set 富豪

  一些富裕的有钱人士经常乘搭喷气式飞机到各地旅游集会,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称为jet set。 乘喷气客机周游世界的富豪也就被称为jet set富豪。






杜马副主席女儿 创办杂志引领潮流

  俄罗斯诗人、杂志编辑卡斯尼尔-奇林盖洛夫一直认为俄罗斯没有自己的安吉丽娜-朱莉或者是布兰妮-斯皮尔斯,也就没有了解新潮穿衣风格的来源。但现在,走在潮流尖端的新一代俄罗斯社交名媛改变了这种状况。

  奇林盖洛夫今年25岁,她是最具魅力的北极探险者、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阿图尔-奇林盖洛夫的女儿。今年8月,俄罗斯在北冰洋海底插上俄罗斯旗帜的惊人之举正是由阿图尔-奇林盖洛夫领导的。

  不久前一个星期五的早晨11时,奇林盖洛夫早早地穿好高贵的晚装准备当晚参加水晶帝国施华洛世奇全球传讯副总裁纳迪尔-施华洛世奇举办的派对。晚上参加晚会,早上就穿好衣服?也许大家觉得很可笑,但在莫斯科这早已见怪不怪,因为莫斯科的交通阻塞情况根本不允许奇林盖洛夫傍晚再回去换衣服。






卡斯尼尔的父亲阿图尔-奇林盖洛夫

  奇林盖洛夫说:“名人的孩子之所以会如此出名是因为他们有钱打扮自己、买珠宝,到巴黎和伦敦去旅游,继而才成为媒体焦点。”

  目前奇林盖洛夫正在开创自己的事业,她已经开始着手创办以俄罗斯jet set富豪为主要读者的杂志《骄傲》。

  某个星期一凌晨1时,在大都会酒店的贵宾区里,国际时装设计比赛“俄罗斯侧影奖”刚刚举办完赛后派对。奇林盖洛夫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咖啡桌上放满了熏鱼、红鱼子酱和一瓶瓶的香槟。长期奔波于各种社交场合的奇林盖洛夫说:“我们不全是不肯说话的人,我们也不全是金色头发的,但经常这样出去被拍照确实很辛苦。长此以往,你也会感到厌烦的。”





尼娜-格米阿什维利

  事实上,除了戈尔巴乔夫女孩卡斯尼尔和阿纳斯塔西娅还不是很习惯这种上流社会的时尚风格、生活风格外,俄罗斯其他ItGirl显然就比较如鱼得水了。

  35岁的尼娜-格米阿什维利小时候是名童星,父亲阿尺尔-格米阿什维利是著名的喜剧演员和商人。尼娜在自己开的咖啡馆“戈斯提纳亚”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是一家具有家居风格的咖啡馆,从内部的硬木地板和鸟笼装饰可以看出尼娜是个很有想法和品味的人。而在最新创办的摄影画廊里,衣着风格高贵奢华的尼娜主持了开张仪式。尼娜做了个发梢向内的齐肩发型,她说:“我有一种优越感,我来自一个好家庭。但我不认为你的姓应该为你工作,我认为你应该为让你的姓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工作。”






纳德兹达-米哈尔科夫的父亲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导演,9岁时就已经成为电影《太阳灼人》名主角

  另外一个莫斯科ItGirl是纳德兹达-米哈尔科夫。纳德兹达出生于1986年9月27日,是一名演员。






纳德兹达-米哈尔科夫

  纳德兹达的父亲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导演,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曾于1995年凭着他编剧、导演、主演的《太阳灼人》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戛纳电影节大奖,而当时年仅9岁的纳德兹达就是片子的主角之一。纳德兹达的祖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曾经为前苏联和俄罗斯国歌作词。





达莎更愿意谈论自己的时尚事业,而不愿被人称作阿布的女友

  并非每个寡头之女都只是花瓶坐吃山空,有不少名门寡头之女仍然努力奋斗走自己的路。石油寡头之女、阿布女友更是成功地在时尚界打下了一片江山。

  达莎是俄罗斯副总理朱可夫的女儿,朱可夫在俄罗斯还有很大的石油生意。不过,达莎从一开始就认为家里的生意不是她的事。达莎九岁时就和母亲一起离开了俄国,她很快就习惯了科罗拉多滑雪假期,其后到洛杉矶读书,她现在的商业伙伴克里斯蒂娜便是那时的同学。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她放弃了跟着父亲一起干的机会,因为“对石油业没有什么兴趣”。而同时,她的父亲对她进军时尚业也很不以为然。





阿布

  达莎是去年十月份登上全球媒体头条的,当时阿布离婚的消息已经开始流传。不过她和阿布一直没有正面确认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一次,阿布还发了个声明称,达莎是他们家庭一个亲密的朋友。达莎的父亲亚历山大-朱可夫是俄罗斯石油寡头,与阿布也有生意上的往来。

  与狗仔队们周旋了几个月之后,达莎终于打破了沉默。八月份时,在俄版的《Vogue》杂志上为自己的品牌作了整整八页的服装秀。这个品牌是她与克里斯蒂娜-唐一起经营的,而克里斯蒂娜是香港亿万富翁、上海滩时尚品牌拥有者大卫的千金。达莎说,“这些服装是为那些不需要穿着很正式的人设计的,穿上去会显得非常时尚”。她说她主要住在伦敦,正在研究顺势疗法,一个月会出现在俄罗斯一两次,更增加了她在当地人心上的威望。达莎勉强承认,她在全世界的“喷气式旅行”的生活方式很是冲击世人的眼球。

  她十分美国化,讲俄语的时候都带了一点轻快的口音。即使在遇到阿布前,她也时不时地要为自己辩解一番:“很多人只看到我是有钱人的女儿,他们认为我的一切都是别人摆在面前的,可是只有我知道我是如何辛苦地努力才获得这一切的。”

  俄版《Vogue》杂志编辑阿列娜称达莎是一个“让人欣喜的发现”,带来一股时尚新风。她说,“她和阿布的关系以及媒体追风捕影的报道对她的形象没有半点帮助,这些闲言碎语把她成功的年轻时尚才女的形象都抹杀了。”






雷切尔-比尔森,达莎,克里斯蒂娜在一个鸡尾酒晚会上(从左到右)。

  更重要的是,她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时尚事业,“她对自己的事业十分钟情,是个认真的生意人,对自己公司的发展前景十分在意。她也是俄罗斯时尚女孩的领头羊:年轻、华丽、富有。”她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英国欧亚博物馆的图书馆,并在那里进行时尚研究。她很排斥被别人称为阿布女友,相反,却非常愿意谈论自己在时尚上的抱负。

  11月,达莎的Kova&T品牌到了伦敦,而由于达莎的显赫背景,使得这个品牌非常火爆。不过,这个品牌可不是为那些胆小的人设计的。这个品牌的服装剪裁大胆,弹力布料性感而活泼,还有一些放荡不羁的味道。原汁原味的棉布裤紧紧地兜在屁股上,高腰短裤显得既严肃又俏皮。

  作为一位年青的商业女性和才华横溢的时装设计师,达莎非常认真地决定要继续向时尚的顶峰攀登。这一理想最近变为了现实,24岁的达莎将用自己的服装在莫斯科开一间时装精品店,这一举动也将让俄罗斯人见识一下达莎的真功夫,而不会老是炒作她和阿布的恋情。

  达莎的莫斯科时装店不是第一间卖她的衣服的商店,她经营的Kova&T服装在世界上83个服装店里出售,是世界名星德鲁-巴里摩尔、玛丽-凯特以及阿什莉-奥尔森等人非常喜欢的品牌。

  名门千金成年舞会

  这是巴黎社交季唯一一个向全世界开放的贵族舞会,将新一代成年的“蓝血女孩”介绍给整个世界!参加舞会的“豌豆公主”们年龄必须在17-21岁之间;漂亮且身材苗条;出身历史可圈可点的名门望族;自己本身具备高学历和聪慧的头脑……
回复 · 2008-10-26 16:31:17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法式时尚四大新生力量


时尚的新陈代谢非常得快,然而不对称的是设计师却总是老面孔,偶尔出现一些令人振奋的新人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四位以法式设计为主的新生力量。




 法国设计师Anne Valérie Hash、英国籍设计师Adam Jones、A.F.Vandevorst品牌的比利时籍设计师Filip Arickx以及德国籍设计师Lutz Huelle来自不同国家,但同样都在法国推出了各自的品牌时装。趁着他们应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之邀到访上海时装周,我们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请他们讲述心目中的法式时尚以及他们最新的春夏系列灵感来源。



设计师Lutz Huelle简介:

设计师Lutz Huelle毕业于伦敦的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曾在Martin Margiela品牌工作了三年,现在仍是圣马丁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教授。由他和合作人David Ballu创立于2000年的Lutz品牌以女装成衣系列为主,Lutz本人也一直是法国创新时尚协会中非常活跃的成员。


Lutz Huelle专访

  你心目中的法式风格是怎样的?

  我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法式风格”,因为法国的时尚是国际的,是各种不同风格的融合。我本身来自德国科隆,在伦敦学设计,后来来到巴黎为Martin Margiela工作,离开Margiela后又回到圣马丁担任讲师,同时决定在巴黎开始自己的品牌。就像这样,我身上既有从德国吸收的东西,又有那种伦敦海纳百川、将不同的文化吸收融合的风格,现在在巴黎自然也有它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己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

  当我设计时,会有一个想象中的女性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是为那个“她”而设计的。“她”应该是性感、自信而不做作的,所以我为她做的设计也是简洁而现代的。我不想钻牛角尖只做一种类型,我喜欢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展原有的观念,一件衣服可能发展出一个系列,包括配饰,我相信过程中的灵感和冲动。

  
Lutz最新春夏系列的灵感来源?

  春夏系列最初的灵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服饰和风格,但是我在过程中将它本来的面貌彻底改变,比如我把维多利亚样式的外衣变成一件法式夹克,这样更有时代感。我会以我的女性友人们做假想顾客,我会想:她会穿这件服装吗?并以此来做相应的修改。

 
 谁是你最欣赏的时尚人物?

  Comme des Gar?ons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设计师,她彻底改变了时尚界和人们对于时尚的传统概念――女人不必总是性感或穿着紧身的衣服。我认为这对于我们设计师是一个观念上的重要变革,而且让时尚变得有更多可能性,也更国际化了。





设计师Anne Valérie Hash简介:

  Anne Valérie Hash以她智慧细致的女性设计,让她的高级时装系列吸引了众多媒体及买家的注意。毕业于巴黎高级时装学院的Anne为传统的高级时装界引入了一系列新理念,充满现代感的风格融合了各种新鲜元素,她旗下各个系列品牌的标签是用若干个代码组成的,以方便顾客分辨。Anne尤为擅长采用各种丝绸、绣花的薄纱和性感的蕾丝面料,赋予她的时装无与伦比的高贵感,为她赢得了许多明星客户。

  
Anne Valérie Hash专访

  你心目中的法式风格是怎样的?

  我认为法国时装的风格是经典而细致,与意大利张扬的华丽、美国简约的现代感不同,法式风格更注重材质和设计上的细节。因为我本身是法国人,因此自然而然地有着我们法国特有的悠闲、轻松的气质,这在我的设计上也能体现出来。




 你的设计风格似乎特别具有女性气质?

  我想追求有些少女感觉的设计风格,纯真又带着刚刚萌发的性感。蕾丝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材质,它最能表达女性的纤柔气质,非常高雅。此外,柔和的色调也是我一直在设计上喜欢采用的,这些漂亮的色彩让我的设计更特别。

  
你对中国的时尚有什么印象?

  我觉得中国女性很自信、有自己的风格,她们与日本、韩国的女性不同,喜欢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我的设计在I.T精品店和上海的AIAIA精品店都有售卖,这些精品店很有特色,也很符合我们品牌的定位。





设计师A.F.Vandevorst简介:

A.F.Vandevorst品牌的两位设计师Filip Arickx 与An Vandevorst于1987年在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他们的第一天课堂上相遇。1998年3月他们在巴黎一起登上了他们共创的A.F.Vandevorst品牌的第一场发布会。如今,A.F.Vandevorst品牌已发展为一个全方位的女装成衣品牌,包括服装、鞋、包、配饰和系列,并每年在巴黎时装周期间举行两次发布会。这次Filip Arickx携A.F.Vandevorst新装亮相上海,并展开他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A.F.VANDEVORST专访

  你心目中的法式风格是怎样的?

  我在比利时学习设计,因此我的设计风格不可避免地带有比利时的感觉。但是我选择在巴黎成立发展品牌,因为法式风格更加有创造性,这对设计师来说是件好事,给予我们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巴黎时装界的思想更加开放,不论是对创作还是时装来说,思想的自由度都非常重要。

  
你们似乎喜欢参与品牌以外的设计?

  是的,我们过去曾分别为Ruffo、Allegri品牌设计男装和女装,也曾为Susan Sontag的戏剧《睡着的爱丽斯》和一出荷兰戏剧设计戏服,我们觉得这种不同的尝试很有趣。另外,我们还在2006年1月发布了第一个内衣和泳装系列,男装系列也在我们的计划中。






 
谈谈你最新的春夏系列?

  我们采用了僧侣般的围巾式帽饰――从上衣、连衣裙,再到晚装,我们喜欢这种独特的装饰为整体带来的高雅圣洁的感觉。在色彩上,你可以发现很多内衣般柔和的色调,如白色、肉粉色、淡灰色,而那几件亮眼的蓝色则突出了宗教的主题。


设计师Adam Jones简介:

英国籍的时装设计师Adam Jones于1989年来到法国。作为一个新人进入了Kenzo品牌,并在那里工作了五年,在之后的六年里,他又为Christian Dior工作。2001年,他带着自己的第一个系列在巴黎的东京宫殿进行展示,在众多知名的国际选手中脱颖而出。他创立的Adam Jones品牌将手工制作与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

  ADAM JONES专访






你心目中的法式风格是怎样的?

  我认为法式风格可能是奢华的,但同时又低调而实用。比如法国的高级时装就是时装设计的顶峰,充满了梦幻。但是法国也有成衣,很实用,同时也很漂亮。我对成衣设计更有兴趣。Yves Saint Laurent是我心目中最具有法国代表性的品牌,它优雅、美丽而不张扬。

  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展示Adam Jones时装?

  这是我从事Adam Jones这个品牌的第六年了,现在在世界有多家店售卖Adam Jones品牌的货品,中国香港的Joyce精品店和即将在上海新开的Joyce精品店也会有售。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中国,我觉得中国的时尚市场发展很快,这次这种感触更强烈。

  你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

  当我设计时,我喜欢将收集到的各种灵感来源都贴在墙上,包括照片、图画、色块以及各种面料,然后从中发展出我的时装系列。我喜欢手工制作的方法,一个时装系列应该能讲述一个故事。

  成为设计师是你一直以来的梦想吗?

  不是的,我本来是学艺术的,但是某一天我设计了一件服装想试着在伦敦的 Camden市场去卖,没想到很快就卖出了,这让我对设计时装一下就有了兴趣。后来我开始发现自己对于编织和手工制作的热情,就这样我渐渐成为了一名设计师!


回复 · 2008-10-26 16:32:22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Phoebe Philo 时装界的年轻公主


有关Phoebe Philo的有趣的传闻很多,诸如这个165公分高的金发碧眼美人可能做过模特,她的烟瘾大的惊人,以及她会穿着比基尼在办公室上班兼做日光浴。




设计师Phoebe Philo

  
Phoebe Philo是今季时装界最受注目的时装新贵,她的首个Chloed春夏系列亦被誉为最佳设计系列之一,刚上位即跟MarcJacobs与Tom Ford等齐名.

  四年前,Stella McCartney与老友Phoebe Philo刚从人才辈出的圣马丁毕业:一次巴黎之旅把Stella由伦敦带进法国高级时装屋一Chloe,从Karl Lagerfeld手上接任创作总监一职。同时间,Phoebc被邀请任其左右手,一同踏上星光灿烂的时装大道。

  自此Phoebe便成了Stella的老朋友兼好拍挡,行内人都知道,Stella McCamey背后还有一个叫PhoebePhilo的女孩。在创作上她们亦取得一致共识,把Chloe由成熟守旧的框框拉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年轻性感的活力女郎,塑造一个又一个性感的女神经典,将chloe重新带进时装潮流之中。这两位廿来岁的性感女孩顿时成为时装圈内的媒体红人。

  当Stella决定离开Chloe自立门户后,Phoebe就顺理成章上任为创作总监,继续为Chloe卖力。而Chloe的创意总监一职似乎特别得到幸运之神眷顾,以前在Stella身上的光芒与触目,现在都全落在PhoebePhilo身上。这位金发、身材高挑及性感的漂亮可人儿,在法国出生、伦敦长大。虽不是名人后代,但27岁的她在Chloe四年内的贡献确实叫人刮目相看;据市场调查显示,在以往Chloe系列中,最畅销的就是那些印上特别诗句、生果及动物图案的T恤和长裤系列,而这些杰作,就真正出自Phoebe手笔.

  故每当Phoebe接受访问时,总会加上一句多谢slclla四年来给她在创作上的自由度及发挥机会,让她对设计衣服的热爱程度再度升华。二线品牌“See by Chloe”的设计就正中PLoebe下怀,标语T恤和低腰牛仔裤等年轻东西,最能表现她的鬼马念头;而推出的新系列中,以70年代为设计蓝本,将浓厚的民族色彩加进系列内,运用珠子颈链、刺绣织花图案及渐变色彩等元素串连整个系列,依然叫人感受那股年轻奔放的情怀、看似是秉承Chloe的性感路线,但却受到各方面的赞赏及鼓励,皆因以往的系列本就有Phoebe的个人观点,独力承担之后却依然保持水准.







Chloe女装

 
 关注过Chloe2002春夏发布会的人们不难发现,如今的Chloe似乎逃脱不了“易主”的嫌疑。从整场发布会中透露出来的妩媚之气已将原首席设计师Stella McCartney的朋克摇滚玩味重重盖过,不留一片云彩。好吧,你对了。去年年底,Stella就欣然大方地将自己的宝座拱手交付给了手帕交――Phoebe Philo。而她自己则与Tom Ford合作,同时开创自己的新品牌,打拼另一番天下去了。

  刚刚浮出水面的Phoebe Philo与Stella可以说师出同门,1996年同时毕业于伦敦的圣马丁学院,后又同时效力于Chloé。当然,出身平淡的她并没有那么幸运,可以像Stella那样有一个披头士的名门老爸撑腰,事业上的种种关口都得靠自己去拼搏。不过上帝造人总是很公平。Phoebe Philo与生俱来的创作天赋使她童年时就有把小狗的毛染成粉红色的经历,据说她在上初中时还曾用废弃的虾壳做鞋子。

  2002年Chloé的春夏发布会是Phoebe Philo首次担大旗之作,她不负众望。虽然没有了Stella

  McCartney的野性重金属风格,却及时捕获时尚,以七十年代风行的波西米亚风格取胜。正如Philo本人所承认的那样,她确实与Stella不同,或许是她腼腆和浪漫的性格使然?

  之后的Phoebe Philo又将波西米亚风格发扬到极致。兽纹图案,性感的白色裤装上的镂空图案斜跨过模特的一双漂亮长腿,显得独具匠心;紧身裤因为绣花后袋而变得生动活泼;色彩上的游戏也不容错过:奶油色法兰绒裤装与淡兰色皮夹克的搭配令人赏心悦目;而缀满荷叶边的蕾丝衬裙又充分展示了Philo挡不住的女人味。设计风格上,Philo勇敢地打破了日装与晚装的界限――将棉质布料与镶珠亮片材质共同运用。她用那独立自主且热爱异国风情的特性重新诠释Chloé女人风格。

  Phoebe Philo喜欢在袖子和服装边缘上做出戏法。造型夸张的羊腿袖、温文而雅的蝴蝶袖、可爱张扬的泡泡袖,以及热情洒脱的喇叭袖……蕾丝的运用更是游刃有余;镂空的花边散布在领口、袖间、裙边,蕾丝与低领口,灯笼袖衬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所有的设计不仅技法娴熟,而且洋溢着一股甜美的青春气息。配饰上更利用大型醒目的金属饰物,以浪漫夸张的方式点缀了这季的波西米亚风。

  凭借着对Chloé品牌出色的演绎和继承,Philo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次专场秀更被评价为2002年伦敦春夏时装发布的TOP1。对于这次Chloé主角的转换,人们本来是抱着半信半疑甚至有些悲观的态度,原因是:Stella太出色了,她好像天生就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从传奇的老爸到身边的大堆换帖女伴,加上自身的天赋,可以说Chloé作为一个老牌子能够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完全是Stella苦心经营的结果,她不仅在设计风格上全力导向年轻化,而且发动身边的明星朋友,如同为摇滚名人之后的女演员丽芙泰勒(她老爹是Aerosmith的主唱史蒂芬泰勒)、名模Kate Moss等在不同场合做Chloé的活广告,穿着她所设计的服装四处猎取摄影记者的底片。

  所以,Stella McCartney在Chloe的四年中,可谓品牌与明星辉映,而Phoebe Philo则完全隐藏在前者的光芒中,以至于Stella即将离开Chloé的消息一经传出,业内便纷纷猜测谁将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惟有Chloé的老板Ralph Toedano慧眼识美人。不知道是被Philo的倾国倾城容貌所打动,还是深知她的功底而更确认由她掌舵呢?毕竟对于一个以社交美女为主要战场的品牌来说,美女设计一定更具有认同和说服力吧!


回复 · 2008-10-26 16:33:16
宝宝的猫爪子 楼主 来自: LAN

举报

Julien Macdonald:浮华是我的舞蹈


当他取代人们预测的比利时设计师Olivier Theyskens,坐上Givenchy的头把交椅时,这位28岁的继任者立刻吸引了法国时尚圈的目光。




其实Macdonald早在1997年创立自己品牌前,便为Chanel设计精款针织衣。他以奢华艳丽的风格著称,让人联想起歌剧中的戏服。

  “在Givenchy的第一个星期是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McQueen和我的风格简直是两个极端。我听到人们说我的能耐,最多不过是Donatella Versace的翻版。”Macdonald回想道,“我接受这份工作时,每个人都惊呆了。”

  Macdonald作风大胆华艳,2002秋冬的尺度更是狂野。大量瑰丽野性的美洲豹斑纹的运用,流露着70年代David Bowie式的经典舞台造型,视觉豪野至极。

  即便曾被批评为过度俗气与疯狂,Macdonald依旧钟情着瑰丽奢靡的风格、热闹愉悦的性感风情。2003春夏伦敦时装秀上,他几乎用尽了所有抢眼明亮的色彩。款式与风格,也是叫人诧异的紧身裸露与花俏。延续了其一贯的性感夸张。

  在今年3月9日的巴黎秋冬高级成衣发布会上,Macdonald展现了圆滑、冷漠、神秘的色彩,将风格界定在表现朴素、古典、成熟、优雅的女性魅力上。如彩虹般闪亮的舞台,证明Macdonald并没有完全放弃浮华的创作。

  而今,身为Givenchy品牌的艺术总监和第三代设计师,Julien Macdonald即将发布他的第四次时装展,给那些期待他的人们带去新的惊喜。




设计师经历:

  Julien Macdonald (朱利安・麦克唐纳德) 1972年3月19日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梅瑟・蒂德菲尔 (Merthyr Tydfil),自幼从他母亲那里学会了针织,并在13岁那年修改了自己的高中校服,并为自己的家人制作开襟针织衫。他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踢踏舞蹈家,直到他在Cardiff学习的艺术课程开启了他面料设计的天赋。

  Julien Macdonald 在布赖顿大学获得了纺织服装学位,1996年在皇家艺术学院展示了自己的毕业秀,并获得针织设计的硕士学位。他那些绚丽的针织衣裙得到英国版《VOGUE》的著名时尚编辑 Isabella Blow 赏识。很快,Karl Lagerfeld 邀请他为 Chanel 设计针织衫,并得到很大的成功。

  毕业后 Julien 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伦敦时装周上展示。2001年他获得了英国年度设计师称号,并为很多社会名流设计礼服。他为凯莉?米洛设计了全球巡回演出服装,超模纳奥米・坎贝尔 (Naomi Campbell) 和 Melanie B经常出现在他的秀场中。当然他也不仅仅只为名流设计,2001年7月为了表彰他对英国时尚的贡献,威尔士大学授予 Julien Macdonald 荣誉院士称号。

  2000年,28岁的 Julien 就受到巴黎高级时装 Givenchy 的邀请并取代了 Alexander McQueen 成为首席设计师,并在2001年推出第一个系列,他在成衣设计中的表现在2001年更为成功。

  2004年他为英国航空公司设计了空乘服装。

  2006年2月为了环保,他宣布拒绝设计毛皮服装。尽管他的毛皮服装在高寒的俄罗斯占有广大的市场,这一举动几乎断送了他的商业前途。2006年6月Julien Macdonald 被英女王授予OBE (英帝国勋章)。


怪趣时尚另类榜

设计师“肉搏战” 脱衣卖时装



脱还是不脱?对男人而言,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关键是怎么脱,脱的尺度为何,脱的频率为何?自从万人空巷观影《色・戒》的热闹后,这个问题被继续深化,给人看两点?三点?还是五点?

  时装界最近脱风盈盈,Tom Ford和Marc Jacobs在杂志上展开激烈的“肉搏战”。Tom Ford在同性恋杂志《Out》上捂着裤裆,神情暧昧,还一丝不挂地在浴室里与一众强健裸男嬉闹;Marc Jacobs则展示了疑似“C罩杯”的胸肌先后登上了《Out》和《Arena Homme +》的封面,把自己戒毒完后的清健形象,给人来个一览无遗。



Tom Ford肉搏Marc Jacobs



Tom Ford在同性恋杂志《Out》上

当然,Tom Ford本来就是“色鬼”,他全裸出镜也不新鲜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性是我的第二天性。”早在他还没成名的时候,就习惯在海滩上裸体散步,迎面撞见了美国版《Vogue》主编Anna Wintour才反思了一下“脱,还是不脱”这个并不怎么严肃的问题。当年,他混纽约的Studio 54的时候,更是看惯了帅哥美女们当众“鬼打架”。性和裸体,对他而言等同于吃饭睡觉,“羞耻”二字从未被收编进他的字典。而后他在Gucci和Yves Saint Laurent任职期间,所创造的广告形象,也无性不成章:把女性耻毛修建成G字样是他的发明,剥光了体毛像庄稼一样茂盛的拳击运动员也是他的杰作。




Tom Ford在《W》上

  当年《W》杂志,让他赤条条地趴在丝绸被单上的照片,不可谓不诱人,只是那一对屁股蛋中,阴影一片,看不清到底夹着了什么家什,引得无数无良人士,用 photoshop调亮背景,想要一窥清楚。这回拍《Out》的封面,即便是由“色中恶鬼”Terry Richardson掌镜,原本也没打算让他脱。但当他穿着一身正装,在浴室里与裸男打成一片的时候,他自己忍不住了。“不对啊,重拍!”于是,也赤条条地站在了镜头下。拍摄间隙,他还调戏了一下身边的裸男:“你的家伙真不错啊,但我的通常比这个大。”
回复 · 2008-10-26 16: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