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电影《12怒汉》所引发的思想 如何判定一个人的罪名和是非

单数猪暴暴 来自: 澳大利亚

举报

其实陪审团也没能确定他们认为的就是真相。而是reasonable doubt。这种宁可放过1000,也不错杀一个的司法精神给我带来全新的观念。不过美版还是更经典一些
回复 · 2011-9-26 08:02:45
abaobaomama 来自: 美国

举报

很好看的样子,我去看看
回复 · 2011-9-26 12:50:40
昏鸦 来自: 澳大利亚

举报

美版应该好看一点,基本就是在一个房间里完成的拍摄。
回复 · 2011-9-19 23:04:25
不二周助 来自: 澳大利亚

举报

昏鸦 发表于 2011-9-19 23:04
美版应该好看一点,基本就是在一个房间里完成的拍摄。

a...a...a ni ki~~好像好久没在友塔斯上见你了,以前总是在线的,今儿个怎么想起来看看了。
回复 · 2011-9-19 23:20:05
PHD 楼主 来自: 澳大利亚

举报

angest 发表于 2011-9-16 15:18
俄版的冷门了一些。。

我看了后感觉很有意义,要判断一个人的对错和是否犯罪,不能单单靠感觉或者一面之词,IF 那帮陪审团疏忽,那么孩子就可能终身不得安宁,以前有个版本太老了
回复 · 2011-9-18 21:41:19
angest 来自: 澳大利亚

举报

俄版的冷门了一些。。
回复 · 2011-9-16 15:18:00
PHD 楼主 2011-9-16 05:45:46 阅读 7642 来自: 澳大利亚
本帖最后由 PHD 于 2011-9-16 05:53 编辑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十二怒汉剧情简介
俄罗斯发生了一起离奇谋杀案,一名来自车臣、刚满18岁的的少年,因为涉嫌杀害他的继父,而被判处了‘一级谋杀’的重罪。由于被害者是一名前苏联军官,他过去曾参与对车臣的镇压;加上案发当晚,没有任何人亲眼目睹行凶过程,使这起谋杀案仍存有许多的疑点…。

当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位的12名陪审团员,正讨论完这起特殊案件时,其中1位团员却不顾‘有罪’已经确立,力排众议要求大家重新再讨论,给这名少年最后一个机会…。不料,这项要求却激怒了其他11名陪审团员,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没必要浪费时间去为一个已经〝盖棺论定〞的案子翻案。然而这名陪审团员却不愿放弃,他不但重新提出对少年有利的说法,并设法个别突破这11名陪审团员的心防,企图说服他们以扭转原审判的结果!

俄版的《十二怒汉》,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在密闭的学校体育馆内投票决定一个有殺养父嫌疑的车臣男孩的命运,12个有着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去讨论一个陌生男孩的生死。起初是极其草率的,投票,认为有罪的举手,好,混杂地结束了,一个要去赶演出,一个要去写情诗……哦,给谁投票呢?对啊,举手代表什么来着?……重来,重来,我们是在给那个殺父的男孩定罪,认为有罪的举手。就是这么一个杂乱的开场。

认为有罪的11票。一个人没有举手。难道我们就这样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他只是疑惑,但也摆不出什么证据,直觉么,在法律面前可笑的直觉。他回忆起了失意时在列车上发疯的场景,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默不作声,只有一对母女例外,那位母亲说:“他只是很悲伤。”是一个陌生人的仁慈让他走出了低谷。一个看似和案件毫不相干的故事。

也许我们该重新投票。2个人投了无罪……也许他们应该开始重新审查这个案件了。他们模拟了场景,推翻了老人和女人的证词,想出了真正凶手的动机,层层剥离,直至真相。3个人投了无罪,4个,5个……11个人投了无罪。真相被揭晓了,12个人的工作应该结束了,他们做了法律层面上正义的事,他们主持了公正,他们是伟大的评判者。至于那个孩子,让他出狱,给他自由,好了,结束了。

最后那个画家投了有罪。是的,他知道,这孩子无罪,只是他考虑到孩子出狱后可能还没他在监狱里活得长,他会被真正的凶手杀害,如果我们判他无罪,等于是把他推向了死海。那怎么办呢?其余人问。我们可以先让他呆在监狱里,然后去找律师,检察官查出真相,将凶手绳之以法,然后放他出来。谁去请律师,检察官呢?我们陪审团啊,除了这12个人,还有谁关心这个男孩?

哦不,我下周还有四个手术,我还有好多演出,我的情人就要回来了……画家冷静而失望地望着其余11个人,好吧,无罪。男孩自由了。

法律,他们公正地执行了法律,难道还不够么?他们已经还了男孩清白,不带有偏见和草率,难道还不够么?他们牺牲掉自己的时间为一个陌生人平反,难道还不够么?法律层面上的事到此为止了,至于男孩生死,于我何干?

于是乎,证据和推理帮助他们从低劣中走向了法律上的光荣,只可惜,他们没能完成第二次蜕变——由法律到仁慈。他们由平民变为了公正的执法者,却无法由执法者转变为仁爱者。

固然,在人的思想境界还没超然到一定程度时,法律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然而,不觉得有时我们是被法律给困住了么?我不是说因为法律不允许你做着做那,而是说因为衡量一个事物时常常只拿法律来做标准。可另一方面,“仁慈”本身太过于飘渺,无法达成共识。这也就是苦恼所在,既不能违背法律,又不能成为它的附庸,既不能扔掉仁慈,又难以给它下定义。

自然想到了刚谈及的一个问题,该不该对二战时的军官定罪?他们受上级命令而杀人,现在你说他们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可当时不杀,又是违背军令,还是个罪人。就我而言,我仍然坚持,应该定罪,如果还有一点人心的话,就该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愚蠢而易于上瘾的,既然如此,为何要遵循这错误的命令呢?哪怕你说你当时被逼无奈,血淋淋的证据不能因为一时的错误法律而被无视。假设不予定罪,岂不是说,如果领导者犯了错误,下级们可以不负责任地大开杀戒,而最后,上万条人命只需由领导者承担么?

  在法律与仁慈相抵触的时候,仁慈高于法律。

从案件中我们得知以下一些因素;
1. 在案件中有两个证人;一个是老人,说是听到了孩子(嫌疑人)说“我要杀了你(孩子的养父)”,而且老人说看见了孩子的杀父行为,可是在后来的证据表面,此证人(老人)那天所说是去为女儿庆祝生日时而听到嫌疑人的吼叫,但是事实是案发的时间和老人女儿生日以及老人所在那里的时间不一。

2. 另一个证人是一位女性,她称;孩子用刀从上到下刺向对方,而且还看的清楚。证据表面,孩子比对方矮,而且孩子比那个死者弱,再者此证人有近视眼,而案发时是晚上没开灯时,她如何听到声音后带上眼镜去看?关键是她家住对面?而且警方得知,此女对死者(孩子的继父)有爱情,嫉妒死者喜欢的人,她曾剪掉那个继父恋人的照片。。。

3. 据审判团分析,孩子穷,辩护律师也未尝真的为孩子出过力!而对于继父的辩护律师却被给了很多钱。在利益的驱动下,孩子的律师也未必有必要去很负责的为孩子辩护。

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是不由让人质疑,如果陪审团疏忽怎么办?如果有种被受贿的情况怎么办?

这势必让人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的是是非非,当一个人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摆脱他的罪名,那是很可悲的,所以要判定一个人的善恶和对错,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现象和别人的一面之辞而带上有色眼镜去评判,建在沙子上的房子容易倒塌,无证据和无力的论据容易使结果不正确,事情看本质,不能单看表面,很多时候,外国人的踏实和务实以及细致也是值得学习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1YDS0HIf8/
(0)
PHD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6条)